保护胃黏膜,打好黏膜保“胃”战
天然屏障
胃黏膜是位于胃内壁最内层的黏膜,厚约3-5mm,由上皮层、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胃黏膜对胃起到特殊的保护作用,是人体内的一道天然屏障。
上皮层:分泌粘液覆盖于胃黏膜表面,以防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害。
固有层:含有大量不同的胃腺,胃腺分工明确,分别负责分泌粘液、产生胃液、分泌胃蛋白酶、分泌盐酸。
黏膜肌层:排列成内环外纵,可以帮助胃腺分泌物的排出。
黏膜上皮细胞及各种固有层胃腺会分泌黏液覆盖于上皮细胞上,形成厚约500μm的黏液层,与HCO3-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帮助减少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攻击因子
胃黏膜作为胃壁最内层的保卫者,首当其冲地应对各种风险因素。
胃酸、胃蛋白酶:胃内消化蛋白质的主力军,但会对胃粘膜进行无差别攻击。也就是说,胃黏膜也会被消化,但正常脱落或被消化的胃黏膜细胞会被新生成的胃黏膜细胞代替,研究表明正常胃黏膜约每三天完全更换一次。当受损的速度超过修复的速度时,就可能引发溃疡,此时胃酸、胃蛋白酶会继续攻击胃壁,不受保护的胃壁在攻击下易出现穿孔等严重症状。
药物/酒精因素:许多药物也会攻击胃黏膜,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口服后可聚集在胃黏膜上皮细胞并进入胞体产生毒性,使上皮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从而激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此外非甾体抗炎药能抑制COX-1的活性,减少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引起胃黏膜供血量减少和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进一步加重损伤。酒精和其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以及部分抗生素和中成药等等也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
幽门螺杆菌:说到胃,幽门螺杆菌是不可避而不谈的因素。幽门螺杆菌可跨越黏液层定植于胃黏膜上皮层,分泌黏液酶、磷脂酶、尿素酶等毒素破坏黏膜细胞和黏膜屏障。加上其利用黏液层保护自身,难以被胃蛋白酶和药物杀灭,是损害胃黏膜的顽固分子。
上述风险因素不断地攻击,胃黏膜总有难以招架的时候,这时就会引发胃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等症状,导致急、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呵护胃黏膜
胃黏膜对胃部正常的生理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胃黏膜受损时,各种胃病就会纷沓而来。我们平时要注意尽量减少药物和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合理膳食,坚持运动,规律作息,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出现胃黏膜受损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必要时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根据致病的因素可将胃病分为Hp(幽门螺杆菌)阳性疾病和Hp阴性疾病,针对Hp阳性疾病相关指南和共识推荐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可有效根除Hp。
对于Hp阴性疾病,目前对症治疗的策略尚未覆盖全部病因,往往侧重于去除致病因子,而忽略了提升防御能力与黏膜保护剂的重要性,如单方使用抗酸药虽然能有效缓解症状,但停药后复发率高。近年来的相关指南与共识均提出改善胃黏膜组织是胃黏膜疾病的治疗目标,也是黏膜疾病的基础治疗,黏膜保护/修复应予以重视。在Hp阴性疾病中以黏膜保护为基础治疗,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提高愈合质量,降低疾病复发,解除胃病患者的复发困扰。